Average is Over <再見,平庸時代>

這是一本經濟學家 科文 Tyler  Cowen 的書名,

它簡潔有力地道出新經濟(人工智能.數位科技等)下的未來趨勢!

然而,諷刺的是,套句入圍普立茲獎的新聞作者卡爾 (Nicholas Carr) 所說的話:「網路似乎削弱我專注和沈思的能力,而我不是唯一受害者。」(2008)

網路工具把我們的工作從深度推向淺薄的概念並不新,網路的出現確實影響了我們的大腦和工作習慣。

你想過你每天用在滑手機,逛臉書,刷微信的時間,可能正在讓你逐漸變得更平庸麼?

那如何增強自我的競爭力,拉開與多數人(甚至機器人)的距離?本書作者的建議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作者的定義:

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p.39)

淺薄工作,作者的定義:

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中執行.這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模仿。(p.43)

 

以專注替代分心,並不容易,甚至有點反人性的(吃.睡.性等慾望),現代資訊科技(手機.互聯網.社群媒體等)的進步更增添專注的難度,然而就是因為它(專注)的稀缺性讓其本身更具價值!

說到這裡,我想到一個深度工作力強的絕佳典範人物:得到「精英日課」專欄作者 萬維鋼老師。一樣是讀書,萬老師的讀書筆記硬是比我們大多數人傑出,可讀性強,更具啟發性和洞見(比我的書摘可說有萬倍的精彩程度,是天和地的差距呀!),無怪乎人家讀書專欄的訂閱戶可以破十萬人,無怪乎萬老師辭職專心寫作,堅持不露臉.不出聲.不直播,只用文字回答讀者問題,這樣的策略和「深度工作」不謀而合!期待有天萬老師能夠公開他每天例行的時間表,以及維持每日高品質產出的秘訣!!!

 

那如何培養深度工作力呢?書中提出六個策略:

策略一.確立你的工作哲學

1. 修道院式:完全隔絕網路和外在干擾

例子:科幻作家 史蒂芬森 Neal Stephenson 的網站既沒有電子郵件地址也沒有寄信地址。史蒂芬森的說法是:

生產力方程式是非線性的。這解釋了為什麼我是如此糟糕的通信者,和為什麼我絕少接受演講邀約。我以這種方式安排我的生活,我就能保有連續不被打擾的長時段用來寫小說。如果這些時段被切得片片斷斷,我身為小說家的生產力將大幅滑落。

2. 雙模式:固定安排不被打擾的時段,譬如每個月固定幾天變成修道士,或者,一年中的某一季給深度工作,其餘時間則用來處理教學等職業工作。

例子:榮格固定前往柏林根的塔樓僻靜。華頓商學院教授葛蘭特 Grant 會把所有課程排進一個學期裡。

3. 節奏式:每天固定時間做深度工作。

譬如:每天早上五點半都七點半。或者,每天固定寫作四到五頁。(我想到的例子是村上春樹)

4. 記者式:任何時候,只要能找到空檔,就切換成深度工作模式。

我會說這是專家等級的深度工作。沒有受過訓練,一般人很難在極短時間內切換成深度工作模式!


我的工作哲學:雙模式,每月固定一個週末閱讀和寫作。研讀熱情測試相關資訊。


策略二.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

在何處工作?(Where)

工作多久?(How long)

怎麼做?(How)               明確的規範,譬如禁止使用網路;每二十分鐘完成的字數等,以保持高度專注。

固定儀軌?                    喝杯好咖啡,有食物保持體力,散步等支持系統。

布魯克斯 (David Brooks) :「(偉大的創意)思考有如藝術家,但工作有如會計師。」


我的深度工作儀式:準備好一杯好咖啡,一份甜點(以及備好粥),至少保持兩小時不上網不看手機訊息,在家裡。


策略三.大動作投入深度工作

這算是非常手段,適用於緊急時刻。例子是:JK羅琳住進愛丁堡鬧區的五星級巴莫拉爾酒店套房閉關寫作。


我的大動作經驗:考侍酒師執照前兩天,請假住進西華飯店閉關背書。(我算是臨時抱佛腳的行家,這方面我倒是經驗豐富!但真誠建議,偶一為之!)


策略四.別獨自工作

仍須保留時間做交流,跨領域碰撞,激發協作和創意。


我保留給交流的時間:每週熱情測試導師分享會。熱情測試導師每月27日例會。每兩週一次的 master mind group meeting。參與熱情測試督導師班。固定進修(譬如:林書民老師的全息課,Jiro老師的水晶砵和分享,潔斯慕音老師的閉關,佛學研習等等)。


策略五.像經營企業般執行(How)

在這個部分,本書作者直接借用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的著作 <執行力的修練> (The 4 Disciplines of Execution) 裡的四個紀律:

紀律1: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

<執行力的修練>一書說:「當你嘗試做越多,實際完成的就越少。」

執行應該針對少數的「重要目標」,集中足夠強度的資源,以達到具體的成果。

作者以自身做實驗時的設定是:在下一個學年發表五篇高品質.常被引用的論文。(這個目標很遠大,因為比作者以前發表的論文數量還多,而且附帶了具體的報償 - 教授終身職,這兩個特性結合起來,讓這個目標足夠重要,足夠點燃作者的動機。

紀律2:根據領先指標行動

這個紀律對我來說,非常受用!我從來沒想過,原來追蹤並記錄自己深度工作的時數,是這麼有意義的一件事!

它(深度工作的時數),代表著衡量成功與否的「領先指標」,如果傻傻地以所謂的「發表的論文數」為指標的話,那就是使用所謂的「落後指標」,它並無法影響你每天的行為,無法即時為你的行為作更正,當得到落後指標時,通常表示競賽已經結束。當改變為追蹤深度工作的時數後,這個指標開始與每日的行為有關,也可即時得到獎勵(成就感)。

紀律3:設置醒目的計分板

<執行力的修練>一書說:「當我們記錄分數,人的表現會不一樣。」

作者詳細地描述他是如何將此紀律應用於深度工作的:

我在一張厚紙上畫出數行,各代表學期的每一週,然後標上每週的日期,就貼在我電腦螢幕旁的牆上,讓我不可能忽視。我每週紀錄花在深度工作的時數。為了讓計分板的激勵效果最大化,每當我達到學術論文的重要里程碑,例如解決一項關鍵的證明,我會把當週的時數圈起來。這有兩個目的,第一,它讓我感受累計的深度工作時數與具體的成果。第二,它協助我調整我對達成單位成果需要多少深度工作時數的期待。這個實際數字(比我原本假設的還大)有助於刺激我每週擠出更多的深度工作時間。(*你可以在線上看到作者的時數計算,網址:這裡

紀律4:定期檢討成效

作者建議養成每週檢討的習慣,並事先計劃好一週的工作。

作者實驗期間,每週檢討,回顧計分板,獎勵表現好的時候,也協助我了解表現不佳的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確保未來會有好表現。

作者進一步回顧,過去深度思考的時間都集中在接近提出論文的期限,但這四個紀律幫助作者一整年都保持專注。作者也承認那是很累人的一年,但成果驚人!(作者寫了這本書,外加通過九篇論文審核,那是他過去任何一年發表論文數量的兩倍多。)


首先,我得先決定2018年我的重要目標是什麼?完成兩本書的寫作。

前些天在臉書看朋友的遊記時,我突然有個靈感,想和她一起合力出版一本旅遊書。

另一本,我想留給最近給我很多能量和禮物的「熱情測試」。


策略六.要懶惰

2012年<紐約時報>部落格的一篇文章,小說家兼漫畫家克里德(Tim Kreider)有一段自述:「我不忙碌,我是我認識的人中最懶惰.卻很有企圖心的人。」(這段敘述我要學起來!我不愛忙碌,但這並不代表我懶墮,適時的留白能夠產生更強的創造力。)

作者給的建議是:工作日結束時,停止思考工作上的問題,不再檢查電子郵件.不在新力重播討論,也不籌劃你將如何處理即將面臨的挑戰,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如果你需要更多時間,那就延長工作日的時間;一但結束,你就必須清空心思。 

理由:停止思考有助於領悟;停止思考有助於補充深度工作需要的能量;晚上少做的工作通常沒那麼重要。


我有奇蹟30早晚課的陪伴,這段時間不工作,只在與宇宙鏈結的線上。


 

 

最後,我必須補充一下這一個環節。

就是因為這個環節讓我更加欣賞作者的睿智和這本書的完整性,也就是對例外的解釋和包容。

作者在書中自己提問:為什麼有些經常分心的人,表現卻很傑出?

多西 (Jack Dorsey) 是推特的共同創辦人,又創立支付處理公司Square。多西表示,每天工作結束時都有三十到四十篇的會議摘錄,需要他在晚上重新溫習和過濾。「我在站立式辦公桌做很多工作,任何人都可能來找我談話。我有機會聽到有關公司的所有談話。」

作者不否認也不忽視有一群人缺少深度工作,卻仍然很成功。

但作者同時也認為這些人有一些特殊性:公司的高階主管,他們可以雇用聰明的部署來思考問題,來提出解決方案,然後由他們做最後的決定。要求一位執行長花四小時深思一個問題,無異於浪費他最有價值的其他貢獻。也因此若我們一般人模仿他們的行為並不表示我們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成功。

作者在第一章最後總結的一段話,寫得很好:

深度工作不是我們的經濟中唯一有價值的技能,不培養這種能力也可能成功。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領域正逐漸減少,除非有強烈證據顯示一心多用對你的職業很重要,否則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將帶給你最高的價值。

 

 

金句摘要:


<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 是知識經濟的殺手級應用:只有靠高度專注,才能嫻熟一種困難的技藝,或解決一個艱深的問題。--經濟學人<Economist>


這引發我去思考「得到」這個產品,以及「得到」整個團隊宣稱的「碎片化學習」...

零碎的時間拿來學習也總比刷朋友圈好,這是肯定的,但若要說它能給自己帶來多大個人價值的提升?我覺得很值得思辯。

比較大的獲益者,應該是那些知識服務者,譬如:萬維鋼.薛兆豐老師等等吧。


在自動化和委外正重新塑造職場之際,我們需要什麼新技能?──深度工作力。紐波特令人振奮的新書,介紹並教導我們在免於分心的環境中高度專注的方法,創造快速且強力的學習成果與績效。把它視為心智的柔軟體操,今天就開始你的鍛鍊計畫。——品克(Daniel Pink)│《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作者


畢竟,連機器都在深度學習了,人類怎能讓自己越來越淺薄呢? --鄭國威 | 泛科學總編輯


 

 

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有幫助,請留言告訴我。您的留言將會鼓勵我,繼續分享讀書筆記和心得。謝謝。謝謝。謝謝。

 

 

 

PS: 閱讀筆記:

IMAG2391.jpg

 

 

 

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有幫助,請留言告訴我。您的留言將會鼓勵我,繼續分享讀書筆記和心得。謝謝。謝謝。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xury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