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28)晚上發生個插曲。雖然還說不清楚,或究竟它有沒有什麼代表意義。事後想想,我覺得實在有意思,還是值得記錄下來。
詳細的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18:00 下班後趕往信義區,原本計劃參加的是<行過地獄之路>新書講座by吳明益
19:30 才發現自己走錯了地點
19:45 好不容易到了信義誠品,由於遲到了十五分鐘,只剩下了地上的座位,我稍稍猶豫了一下,就豪氣地坐下來,打算好好聆聽演講。
19:55 手機上「得到」的例會通知,搞得我有點心神不寧...眼前的講座和手機上的例會,我該選哪一個?
20:00 我戴上了耳機聽「得到」例會,聽得越來越過癮
20:15 忍不住站起身,走出了講座,坐到一旁的椅子上,專心聆聽「得到」的例會直播
21:45 整整近兩個小時的「得到」例會,我聽得津津有味!
我大老遠特地花了一個小時轉了兩班捷運去到講座現場,還將書本啃了三分之二多,滿懷期待到了新書講座現場,結果,當時我的注意力就是很難集中在講座上...明明已經開場了半個多小時,講者還沒講到新書,仍在斷斷續續地叨訴著他過往閱讀戰爭文學的心得,「戰地春夢」「戰地鐘聲」等名著都是好作品,我認同啊,可是講者太沈溺在自己的世界裡,對於老早就忘了或甚至沒看過那些大作的聽眾,光聽講者的描述實在很難感受到作品的偉大.美麗與哀愁...另外,當兵黑暗面,過去政黨議題等等,實在不在我此刻的關注範圍內。只聽了十分鐘不到,我選擇戴起耳機邊聽邊看手機上正播著的「得到」例會直播。
這場景真是荒謬極了!明明我人正在一個活動的現場,正擠身於數十名真實存在且溫暖的同伴之間,而我竟然乾乾脆脆地將之拋棄在後,單獨轉身投懷送抱於一場沒有同伴(雖然線上超過萬人).會後還有完整筆記可閱讀的網路直播上。
但另一方面,我又覺得十分慶幸!慶幸自己做了一個很正確的選擇,「得到」例會上的乾貨滿滿,非常具啟發性!在「得到」的直播裡,我總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譬如:如何做表達.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做產品.新觀念.新見解等等,方方面面我都學到很多,而且最賺的是,我還常被逗得很樂,一個人在那兒哈哈大笑,正能量滿滿!(羅胖和脫不花實在太牛了,既真誠又風趣!)
節奏明快,乾貨滿滿,毫不藏私心法大公開,言詞犀利充滿洞見,坦率且直言不諱...等說都說不完的優點,都是「得到」吸引我(以及上萬名用戶觀看)的原因。
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為邏輯思維有個很了不起的企業理念:邏輯思維要求員工做產品時,要對用戶的每個五分鐘負責!面對一個產品推出時,並不是去思考這個產品用戶花多少錢買的問題,而是去想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用戶在工作.家庭.朋友之外,把他寶貴一天中的五分鐘十分鐘撥給你,你要怎麼才能交付更多,怎樣為他們創造最大的價值!在資訊碎片化的時代,「注意力」和「時間」都是最稀缺的資源,用戶把注意力和時間給了「得到」,「得到」就要對每一個用戶的五分鐘負責!
我推測,這樣的理念多少受到「得到」裡 <五分鐘商學院> 的專欄老師 劉潤 所感召,因為 劉潤 老師親身演繹了如何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
劉潤老師的專欄是怎麼寫成的呢?他會先寫好一個萬字的版本,用兩小時把它變成3~4000字,再花時間把3~4000字變成1800字的版本,然後固定用一分鐘300字的語速,堅持每天只講五分鐘。劉潤老師自我嚴格要求:能五分鐘講清楚的概念絕對不用一個小時或更長的時間來講,這背後的邏輯是,他算過一個數字:一天幫用戶省一個小時,7.8萬人每人每年節省260小時,結果一年可幫助中國節省大量的國民總時間,換算成國民總成本,那是比 RMB199 乘以 7.8萬人的收入要來得激勵人心的數字!那是非常偉大的事業!
所以,你說,當我有了兩個小時的空檔,兩個選擇在我面前(一場來自一位作家閒散的談話 vs. 一場由五位牛人接力讓每五分鐘都是洞見的演說),我會被誰吸引?
真是醍醐灌頂啊!
套個我最新在「得到」學習到的經濟學理論:如果講者以為聽者是在購買你的時間,你在販售你的時間,而以一場講座收費多少來決定講座內容的品質的話,講者就是在享受「租」。但如果講者以產品思維來構思講座內容的話,他會去思考如何給出更多,如何對聽者的時間負責,那演講內容空洞或千篇一律的情形發生,講者就會知道他正在付出極大的成本,傷害了未來長期的利益。
這個年代的你我很幸運,擁有邏輯思維這樣的優質團隊為我們服務,另一方面說,我是冷汗直流的,還好我不是 邏輯思維 的競爭者,否則 專家(牛人)加上用心(對聽者的每分鐘負責),可怕啊,像邏輯思維那樣的對手早把你我遠遠拋在後頭,平凡人如果繼續隨隨便便做件事,未來還有希望麼?!
額外思考:
除了工作之外,我也應該更認真思考我是怎麼對待自己的每一分鐘和注意力的?我是否也有好好善待朋友和家人們的每一分鐘?我是否有好好種下不浪費時間和美好語言的種子?